即刻救原 南藝大化身影像超人

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前進花蓮光復災區,耗時5天搶救3戶相片、底片、膠卷等大量影像,盼盡可能留住光復美好影像,左一為所長曾吉賢、左三為校長邱上嘉。(曹婷婷攝)
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前進花蓮光復災區,耗時5天搶救3戶相片、底片、膠卷等大量影像,盼盡可能留住光復美好影像,左一為所長曾吉賢、左三為校長邱上嘉。(曹婷婷攝)

「這是5位頭目唯一的合照,是部落文化財!」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災民除面對生離死別,珍貴回憶也盡付泥流。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耗時5天搶救3戶相片、底片、膠卷等大量影像,還有「鏟子超人」抱來1箱相片求救。研究所所長曾吉賢說,這將是一場長期行動,盼盡可能留住光復美好影像。

挺進災區的研究生劉通、黃秀如、楊佳勳出發前一刻接到來自光復鄉民眾楊先生請求,「家中累積超過20年的相片、幻燈片,能幫忙修復嗎?」一行人在楊先生住處帶回遭泥流肆虐幸運救回的影像資料,厚厚泥沙道盡災難苦痛。

年逾7旬的楊先生有感於早年許多外地人來部落拍照記錄,但在地人卻沒留住任何影像,他於是開始拍攝。洪災來襲時他與家人有意識搶救照片,但大部分遭沖走或泡在泥水。

楊先生面對學生反覆強調這些部落祭儀、頭目的照片「真的好重要!」近年他還特地將影像數位化,但大水沖走硬碟,僅部分實體照片留存。劉通提及楊先生忍悲描述災難帶來的創傷,「不能讓他們連這些回憶都沒了......」

搶救小隊4日抵達災區,8日下午才拖著疲憊身軀返校,帶回2戶人家、1戶民宿業者的膠捲、照片、影像等數以千計影像資料。曾吉賢說,學生這趟出發前,已先依照國際災害處理影像標準建置搶救指引,希望學生把搶救影像觀念帶到當地,初步檢查救回的9成影像狀況不佳,修復難度甚高,9日已開始清潔,後續將展開一場浩大修復工程。

曾吉賢說,後續將到光復鄉設立中繼站,畢竟這是一個漫長過程,「愈晚發現、影像狀況愈糟」。過去他曾參與九二一地震、八八風災等災害的影像搶救,延續過往經驗「搶救多少是多少!」著眼於長期影像保存,他盼中央更多單位投入。

南藝大校長邱上嘉說,創傷到最後要療癒時,如能協助災民將這些珍貴回憶拼湊起來,就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校方也會全力支持音像所搶救災區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