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通膨 物價一漲就回不去了
2050年淨零碳排為全球共識,企業為了降低碳排投入更多的成本,取代高碳排的製程,勢必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引發綠色通膨;專家認為物價並不會在短時間大幅上漲,而是隨時間逐漸反應到消費端,但是價格一旦上漲就不會回到過去。
為順應淨零永續的趨勢,政府以燃氣換煤發電,可降低2.25倍排碳量,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梁啟源指出,天然氣價格與原油關聯性高,過去在2022年時,布蘭特原油每桶一度漲到120美元,隨著全球區域衝突增溫,國際能源價格可能進一步上漲,2025至2026年的電價有可能逐步調升,否則在捨棄核電後,台電的虧損會逐漸擴大。
梁啟源表示,今年2次調漲電價雖僅調漲產業電價,但仍影響CPI約0.25個百分點,今年1至8月CPI成長約2.3%,已經超過2%,因此不會降息,明年CPI預估為1.9%,但是加上0.25%的電價影響,也超過2%,為此明年上半年全球都在降息時,台灣可能也不會降息。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綠能中心主任余適伯指出,綠色通膨主要來源為淨零碳排(碳中和)的過程中,供應鏈將減碳技術導入所造成的成本提升,轉嫁到終端產品的結果。例如企業為節能減碳,添購新設備,成本就會加入產品中,在每個環節都加一些成本間,終端產品的價格就會提高。
負面影響在於,短時間內的價格提升,中長期來看,即便隨著時間往後遞延的減碳成本逐漸被攤提,但企業並不會因為成本攤提而調整價格。
但好處是,已經投入的技術會在未來對於公司本身具有長期的競爭優勢,尤其在歐美各大品牌對於自家供應鏈的碳中和要求下,先做的供應商能保證自己不會因此被ESG潮流淘汰,像是全球消費性電子龍頭蘋果,已承諾2030年做到全產品碳中和,若供應鏈上的公司未能提前準備,很快會遇到競爭力不足問題。
針對近期的節能減碳、碳費徵收帶來的直接影響,余適伯認為2025年至2030年的影響最劇烈,首當其衝的就是石化、鋼鐵業、水泥業,因為它們的排碳量最高,而間接看到綠色通膨的產業為相關下游廠商,如營造業因為蓋房子需要大量的水泥、鋼鐵,會反映在台灣的內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