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數位+淨零雙轉型 政策要持續精進

疫情趨緩後,已經確立數位、淨零雙轉型是當前國內各產業最為重要的議題,這兩項轉型的推進程度將具體影響到未來數年台灣的發展,甚至是中長期國際競爭力,因為全球多數國家也都正積極推動這兩項轉型。未來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重點,將逐漸轉向產業智慧化營運程度及綠色出口競爭力,還有產業轉型的速度。

相對於過往政府所倡議的各類產業轉型,數位與淨零雙轉型有個特點:它們不是特定產業要轉型的問題,而是超過150萬家台灣企業都必須推動的任務。在需要引導大規模企業轉型的情形下,政府沿用多年的租稅優惠、輔導與補助等政策工具是否足夠?政府對於租稅優惠這項工具,多年來在財政部的管控下,運用上相對節制,而對廠商提供輔導與補助的政策工具,則多半會受限於每年科技預算所編列的經費額度。試想,有限的科技經費輔導與補助,如何能有效引導如此龐大數量的企業雙轉型之所需?

觀察歐盟在疫後所推出的政策,對2030年歐盟產業數位轉型,就明確訂出三個目標:超過90%中小企業能夠達到基礎數位水準;超過75%的企業要會利用雲端、AI及大數據經營業務;協助歐盟的獨角獸倍數成長。值得注意的是,在歐盟這些政策目標中,不但具體設定歐盟各國的數位轉型企業普及率(企業比重),而且對企業的數位轉型深度也有清楚的定義與描述。

更為重要的是,歐盟這些目標都不是即興提出的,而是早在數年前就已設計了共同的衡量標準,並持續調查統計,現在才得以成為指引政策的基礎。也就是說,這些調查統計,可作為歐盟產業數位轉型起點與終點的比對;在未來幾年中,歐盟及各成員國都可藉相關數據的進展,跨國分享、檢視並檢討政策作法,持續尋求推動政策的精進。

回來看看台灣,政府的淨零減碳倡議、政策與戰略,到2022年底才趨於明確。政策必須從碳盤查、認證,一直到引導業者真正進行減碳的投資,才能完整起步邁向淨零。而要業者真正進行減碳的投資,則需要讓業者了解減碳投資,可以帶來的國內外碳稅(費)負擔如何降減。對個別企業的引導,除了要求碳盤查,還需要積極提供有效的減碳資訊、資金管道及碳費負擔試算。近來,政府已開始透過上市公司及供應鏈以大帶小方式推動。不過對於業者、產業的碳排與減碳推動進展指標與統計,民間已出現各種不同的體系,想要明確呈現進展如何,仍有待整合。

在企業或產業數位轉型方面,實務上不同行業乃至不同企業的轉型方向與需求都大不相同。對此,為了具體掌握與了解各產業、地區的數位轉型程度,就非常需要持續調查的量表或機制,透過足夠規模的調查與比對,透過不同的視角,才能夠了解各行業、各地區的數位轉型進展,分辨出哪些是政策最需要介入的領域。同時,也需要藉著這些調查結果,仔細分析哪些政策作法最為有效、更具影響力,據以調整政策介入模式。

近年,政府為了推動產業數位轉型,110年推出「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計畫,針對農業、商業、製造業等不同領域業者透過輔導與補助的方式,引導業者採用數位工具。由於傳統的顧問團及補助機制,所能觸及的業者數量有限,政府採用了「雲市集」方式,大幅提升引導業者使用雲端工具的效率,擴大了吸引業者應用數位工具的數量。只是,經過三年多的時間,如果參考歐盟所設定的前兩個目標,目前各產業數位轉型的普及率如何?使用數位工具的深度如何?這樣的訊息,並不容易從政府現行對各領域業者的政策介入成果中知悉。

其實,參考「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計畫網站內容,可以發現到台灣也有類似數位轉型的量表,稱之為TDX(Taiwa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dex),據了解應為110年科發基金補助工業局的執行成果,它參考了國際及學術文獻為台灣調適而成,藉由業者的準備度及投入成效呈現其數位轉型的進展。這樣的指標設計,剛好呼應歐盟對於數位轉型所期待的深度衡量,但很可惜的是目前僅在工業局的雲世代計畫成果中出現,無法了解當前各個產業數位轉型的普及狀況。

數位、淨零雙轉型是當前產業轉型最重要的兩個方向,為了國家持續發展,期待越多業者、越早在這兩方向投入越好。觀察政府近年的政策作法,引導產業雙轉型的政策已具體展開。只是,為了讓更多業者更早投入,建議政府應參考歐盟採用的目標管理模式,設計並採用可以觀察各產業轉型深度的共同指標,同時必須持續且長期地進行調查,展現轉型成果,並將統計資料回饋檢視政策作法的精進方向,才能夠真正加速引導業者進行雙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