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電動車能成為台灣下個護國產業嗎?
經濟發展是維繫人民溫飽、社會安定、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台灣經濟發展每一個階段,都有火車頭製造產業領軍。回顧台灣光復初期,我們是以農產品、食品加工、代工電子、紡織等勞力密集產品出口,賺取外匯,累積資本,並逐步發展出其他材料化工、民生食品、金屬機械、電子資訊等工業。如今半導體是我國的領軍產業,也是目前世界強權覬覦的目標,但我們迄今尚未找到可替代半導體產業的後繼者。
領軍產業的條件是:經濟規模大、附加價值高、就業機會多、國際競爭力強、產業條件契合國內環境;2002年政府規劃以兩兆(半導體、面板)雙星(生技、數位內容)為下世代領軍產業。2021年半導體產業已達2.11兆元,面板產業也達1.77兆元,兩項應屬領軍產業。再依2022年8月出版的生技產業白皮書,2021年生技產業規模約有6,670億元;依2022年7月出版的工業發展年鑑表,2020年數位內容產業約有2,680億元,可知雙星只是我們培育中的新產業,但尚未能接替半導體成為後繼者?
由於氣候變遷,世界各國正制定「2050淨零排放」救地球的政策,這已是全世界、也是台灣的未來目標。許多先進國家於2030年將停產、停用內燃機車輛;燃油車排氣污染問題,不易車輛單獨處理,因此改成電動車成為趨勢,讓污染問題在發電廠集中處理。車輛是民眾運輸的必要工具,車輛產業是高附加價值、大資本及高技術密集的整合性產業,其生產需要各種產業配合,可帶動鋼鐵、橡膠、機電、玻璃、塗料及資通訊等相關產業成長。2021年我國汽車產業總產值達4,190億元(汽車產值1,921億元,零組件產值2,271億元)。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銷售量8,039萬輛,其中電動車銷量預計675萬輛,較2020年324萬輛成長108%。電動車的電池、電機、電控等三電系統是其核心技術,台灣已具備此技術優勢,其生產所需各項零組件,台灣也都能生產,故其大有可能成為半導體產業的後繼者。
另外,車輛在電動、聯網、自動駕駛、服務與共享四大領域需求帶動下,全球汽車電子快速成長,已是車輛不可或缺的功能,因而促進電動車加速發展;2021年電動車邁入高速成長期,隨著中國大陸市場成熟、美國新政實施、歐系車廠全面轉型,預期未來數年將都是如此發展。電動車未來將有少量多樣生產需求,這種生產需求是台灣的專長,因為我們能生產汽車半導體晶圓,有工研院、車輛測試中心等法人研發團隊技術支援,可協助國人整合國內外產、學、研能量建立平台,以「ODM(整廠委託設計代工)+整廠輸出」的營運模式,切入各國在地組裝電動車,打造台灣成為世界電動車設計、零組件供應鏈重鎮。
電動車提供台灣難得的發展機緣,目前台灣至少有5、6個團隊正在採取行動,現階段台灣也已有與Tesla車廠合作量能及實績,以此為基礎較容易取信於想生產電動車但能力有限的公司或國家,可為其設計、建廠、並提供電動車整車零組件;在地建廠之前的生產,可運用台灣現有車廠60%的閒置產能,生產供應其國內銷售,可增加各國對未來電動車建廠、量產的信心。
Tesla的穆斯克20年前看到此趨勢並立刻行動,現在他成了世界首富,台灣是助他圓夢的地方。Tesla車廠改變汽車產業生態系,前已述及,我們有與其合作量能及實績,這是我們的優勢,可用以發展「ODM(整廠委託設計代工)+整廠輸出」的營運模式,協助各國在地建廠組裝電動車,改變汽車產銷供應鏈生態系;使台灣成為世界電動車設計及零組件供應中心,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也期望電動車產業成為繼半導體之後的下一個護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