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評經濟部《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
經濟部上周五公布「110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這份報告為外界最關切的,是111~117年的電力供需規畫,隨著核電與綠電的消長,加以台灣產業結構的改變,未來供電是否穩定,雖無須盲目悲觀,但也不可一味的樂觀。
依這份報告估計,未來台灣的電力是充裕的,報告如此陳述:「未來政府全力擴大再生能源設置,白天在太陽光電貢獻下,供電狀況可維持充裕。」那麼,未來供電的挑戰為何?報告說:「日落後太陽光電減少之發電量,將對電力系統帶來挑戰。」意思是說未來白天供電穩定,但晚上會比較吃緊,如何因應這個改變自然是未來規劃重點。
其實,這個道理不難理解,若依原規劃114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達20%,其中最重要的太陽光電在晚上全數消失,這當然是可怕的事,尤其隨著電動車的風行,夜間充電勢必會形成另一個用電高峰,而偏偏這個新電力結構最脆弱的又在晚上。如此一來,夜間供電風險勢必升高,這個變化使得供電吃緊的時段,從白天轉為晚上。
舉例來說,這幾天台灣高溫炎熱,冷氣全開,大家最擔心的是中午用電高峰能否撐過去,未來儘管用電高峰仍會出現在中午,但太陽愈大,太陽光電發的電就愈多,白天不會有問題,但到了晚上太陽光電全數消失,問題就來了,也因此,經濟部表示:「過去日間尖峰為一天用電最高點,也是供電壓力最大的時點,…隨著太陽光電大量併網,從此次報告起,都將改採夜間尖峰備用容量率來規劃,以確保供電穩定。」
經濟部把備用容量的規劃由日尖峰,調整為夜尖峰,這是實事求是,值得肯定。只是日、夜間電力供給落差如此之大,能否調度得過來?依本份報告估計,自111~117年夜間「備用容量率」仍介於13.9%~22.8%,所謂備用容量是每年規劃預留的發電容量,以因應部分機組在歲修、小修、故障下仍可穩定供電,果如報告所言,未來幾年也不用太擔心了,但真是如此嗎?值得商榷。
眾所周知,備用容量率的估計準確與否,取決於電力需求、供給的預測,而檢視整份報告的預測,顯然是過於樂觀,不論是未來的用電需求,或是電源開發都過於樂觀,必須重新檢視,我們提示以下三點應注意事項:
第一、半導體產業用電成長快速:這份報告對於111~117年用電需求年均成長率估2.3%,這個成長率雖比過去十年平均成長率來得高,但近幾年隨著台灣產業結構的改變,用電激增,2.3%可能是低估的。統計顯示,去年工業用電成長7.1%,遠高於全體用電成長率,工業部門用電占總用電量比重於今年5月已升至60%,這是由於半導體所屬的「電子及電腦通信產品業」用電快速成長所致,十年來(101~111年前五月)電子及電腦通信產品業用電占比已由16%升至23%,國內總發電量逾五分之一為此一產業所用,隨著產業結構持續調整,用電的成長勢必超過這份報告的估計。
第二、極端氣候將造成用電大幅成長:連日來由於全台氣溫屢創新高,由於冷氣的使用,用電大增,尖峰負載連日升破4,000萬瓩的新紀錄,「備轉容量率」下滑,以致亮出供電吃緊的黃燈。從氣候異常來看,熱浪高溫不會只發生在今年,從近日法國、西班牙、美國加州優勝美地野火肆虐的可怕景象看來,夏季高溫恐怕已成新常態,用電激增也已無可避免,這也是規劃未來電力所必須考量的。
第三、重新檢視尖峰負載的預測:這份報告對111~117年的尖峰負載預測太過樂觀,以今年(111)而言,報告估3,970萬瓩,惟近日已連連升破4,000萬瓩,此一預測明顯低估,而之所以低估就是對產業用電、極端氣候衍生的電力需求等變數考慮不夠周延,有必要重新檢視。
我們認為,產業變化、氣候變遷的速度往往超乎預期,雖然這份報告也考慮半導體擴廠、電動車發展,但恐怕仍是低估的。我們很難想像,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零組件產業出口值占總出口比重,於101年還不到25%,今年上半年已升至41%,變化之快,前所未見,出口大幅成長反映著生產大幅成長,而生產大幅成長則會反映在用電的大幅成長,這是必然之理。如果我們低估用電需求,而供電規劃又不幸遲延,屆時不只是夜間電力吃緊,白天恐怕也有缺電危機,這絕非戲言,主政者宜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