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3周年之後

(圖/達志影像)
(圖/達志影像)

2018年3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川普簽署關稅備忘錄,正式啟動對中貿易戰,迄今已經3年了,有必要對此一標誌性的事件進行全面的回顧與反思。由於台灣是中美關係間深度的利益攸關者,政府必須小心地審時度勢,廠商也必須要有高度的政治警覺,才可以在兩強對峙之間化險為夷。

貿易戰起初被認為是川普總統要解決中美貿易的長期失衡,以及復興美國鐵鏽帶的製造業而發動的。但隨後美國再針對中國高科技進行的定點打擊,接下來則是對香港「民主人權」以及新疆維吾爾族「強制勞動」與「種族滅絕」的道德輿論戰。對中貿易戰、科技戰、道德輿論戰一波接著一波全面展開。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製造大國,工業體系完整,因此中美貿易戰其實相對來說是接近均勢的,甚至中國還要略勝一籌。中美貿易戰雖然還沒有結束,但以提高關稅為主的貿易戰並沒有達到預期縮減中美貿易逆差的效果。2020年中美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且創下歷史新高,說明關稅其實主要是美國消費者埋單。同時,貿易及全球供應鏈協作體系其實是互惠互利的,美國政府濫加關稅導致美國企業產生損失,以至於超過3500家美國企業也對政府的行為提出行政訴訟。WTO也認定對中國的加稅是違反WTO規範的。這證明貿易戰不但缺乏正當性,從結果來論也已根本失敗。擺在拜登政府面前的唯一選項,就是何時及如何結束這場毫無意義且得不償失的貿易戰了。

美國的貿易戰沒有給中國帶來太多實質性損失,反而讓中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大。貿易戰對中國帶來的最大威脅就是產業鏈轉移。關稅及反報復的關稅已經讓不少製造商不得不調整生產基地來分散風險。受中國對美出口產能轉移的影響,台灣、越南與印度因而成為此次貿易戰的最大受益者,尤其是越南,這兩年的出口和經濟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科技戰則是從美國處罰中興通訊開始,理由是該公司與伊朗進行關聯貿易。當時輿論普遍都說中國企業不講誠信,不守國際規則,不懂「內控法尊」等。但後來美國的實體清單越來越長,甚至連大學都列入了,連制裁的理由都不必了,大陸企業才明白制裁是不需藉口的,也終於決心長期攻關高科技,官方也專門加大了對高科技產業的扶持力度。

科技戰裡中國的短期劣勢很明顯,供應鏈必須完全「非美化」。以前台灣或大陸供應商要進入大陸巨頭的供應鏈並不容易,必須提供比國際大廠更好的產品與價格。在科技戰爆發後,大陸巨頭才願意提供機會給國產產品試錯與試產,這其實提供了新的巨大機會,也是近來台灣中小型科技股股價大幅飆漲的重要原因。

長期來看,貿易戰與科技戰也只能減緩而不能阻擋中國的產業升級。道德輿論戰如果拿不出證據,則更多的只是一種不必當真的騷擾。

中美對抗不需要理由,這是因中國崛起擠壓到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近日,美國兩黨議員共同提案的「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更要求美國政府調動「美國所有的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抗衡中國日益崛起的全球力量,並確保在競爭中獲勝」。與中國競爭既可以凝聚兩黨共識,也可以避免在期中選舉之前給共和黨太多的攻擊口實,這是美國國內兩黨對抗與國際大環境的根本結構問題。可見未來中美關係的主軸是大國競爭,但競爭不等同於對抗,更不等同於美蘇對峙的新冷戰。

台灣要認清的是:川普傾舉國之力對中國全面、直接的貿易與科技對抗,都無法有效阻擊中國及其經濟發展,因此台灣社會終將面對國力更為強大且自信的中國大陸,不管願不願意,台灣必須學習與之共存與共榮。(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