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500年 北京天壇全貌重現
經過為期3個月的修復,北京天壇泰元門於24日正式宣告完工,是天壇從明隆慶元年(西元1567年)廢棄近500年後,首次以完整的格局對外呈現。
從1970年代中後期,泰元門封閉改造為一般居民住家,直到2018年才順利完成住戶搬遷簽約,同年7月12日,天壇公園園長李高表示,天壇園地將增加綠地面積近2萬平方公尺,擴大對外開放面積2.24公頃,2019年6月泰元門修繕工程啟動,工程完成後,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和成貞門恢復古貌,民眾得以重見昔日格局,並預計在2030年前將天壇的總體完整恢復。
廢除雩祀 走上閒置命運
泰元門為天壇圜丘東天門,位於圜丘壇內東南側,距圜丘約500公尺,明嘉靖9年(西元1530年),天壇建成時設有4座天門(即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和成貞門),分別位於東、南、西、北4個方向,當時泰元門外建有雩祀(古代祈雨的祭祀),直到明隆慶元年(西元1567年)廢除雩祀,泰元門從此廢棄閒置不用。
進入民國時期後,天壇屢遭侵蝕占用,1970年代中後期,泰元門封閉改造為一般居民住家。
隨著北京市中軸線整體申遺工作的啟動,2018年泰元門住戶搬遷和文物保護修繕工作被納入整治重點任務,天壇於2018年8月順利完成住園內住戶搬遷簽約,2019年6月泰元門復原修繕工程正式啟動。
為了真實、完整地保存歷史原貌和建築特色,天壇的修繕原則堅持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盡可能地保留現有的建築材料,按照原規制、原材料、原工藝做法進行工程,做到「修舊如故」。
天壇圜丘 天青色變白色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天壇的圜丘一直是白色的,不過,大陸近期播出的文化體驗節目《遇見天壇》指出,天壇圜丘曾經是藍色的,這種藍在古代稱「天青色」。
天壇公園管理處文研室主任林冬生說,根據史料記載,圜丘曾經是天青色的,但史料中沒有照片,所以此項說法一直無法被證實,直到2002年,修復天壇的工人在圜丘東側的柏樹林草坪發現了一小塊被埋在地下的天青色琉璃構件,經過考古研究,證實這塊琉璃就是明嘉靖9年(西元1530年)建造的藍色圜丘上的一塊磚,距今大約有500年的歷史,代表從明嘉靖一直到清乾隆大規模改建前,圜丘大概有220年是天青色的。
外壇被占 2030前全修復
天壇向遊客開放後,向北打通了從廣利門到神樂署的參觀步道,向東打通了從廣利門到泰元門的路線,遊客沿著步道可以感受壇牆尺度,體驗內壇格局,得以重見昔日格局。
由於歷史演變因素,天壇有大面積壇域被占用,目前天壇被占區域主要集中於南方部分的外壇,被占區有大量的遺址遺蹟,包括神樂署、犧牲所、石牌樓、鐘樓、輿路等,這些遺址遺蹟是天壇構成最高等級祭祀壇廟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研究古代壇廟祭祀禮儀的重要歷史素材和物證。
據大陸官方表示,未來也將持續收復外壇土地並修復,按照申遺時的承諾,2030年前,將天壇的總體完整恢復。
小靈通 天壇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是明、清兩朝帝王祭天、祈穀和祈雨的場所,始建於明永樂18年(西元1420年),是大陸現存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古蹟祭祀建築群。1961年,天壇被大陸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8年天壇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