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智慧創新 讓未來城市更聰明

工研院全球首創的「廢液晶面板創新處理再利用技術」為廢棄資源找到春天。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全球首創的「廢液晶面板創新處理再利用技術」為廢棄資源找到春天。圖/工研院提供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21世紀人類正面臨著氣候變化與人口城市化的雙重挑戰。近年來,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帶來種種災難,包括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福島核災、卡崔娜颶風侵襲美國紐奧良,還有加州森林大火等,均造成人民生命安全與財產的嚴重威脅,引發人們對環境永續的重視。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2018年全球風險」報告即顯示,未來10年,全球環境風險加劇,必須立刻採取行動去面對。

另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口高度集中於都市,全世界正面臨「城市巨大化」的挑戰。根據聯合國統計報告,全球有超過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至2050年止,全球將有90億人生活在都市,占全球人口的75%,意味著每一年地球上都會增加7個紐約的人口量。根據專家估計,一般的城市通常約占地球土地面積的2%,但卻能消耗了地球75%的資源,而同時又為地球製造了80%的溫室氣體。

隨著都市化的進展,人口持續移入都市,都市持續規模擴大,在這過程當中,都市化將各種生產所需的要素和產業活動聚集至都市,提升了生產與分配的效率,使經濟發展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也因為人口與經濟活動的密集,因而城市治理者面臨到交通、環境、安防、教育等多方面的問題。

為有效解決城市化所帶來的諸多挑戰,觀察目前全球城市有兩大趨勢:一是產業走向「資源共享再生」,驅使循環經濟興起;另一個是善用創新科技,來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數據,從而回應並解決民眾日常生活問題,讓城市更聰明(Smart)。

聚焦循環經濟 廢物變黃金

鑒於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日趨嚴重,以環境友善為訴求的「循環經濟」是近年來最為熱烈討論的議題。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倡議下,歐盟境內國家到亞洲的日本、新加坡、中國大陸,各國政府都在推動循環經濟的相關政策與措施。

循環經濟打破了過往的線性經濟思維,將經濟活動繞成了一個圓。圓的起點是「廢棄物資源化」,透過資源交易及技術服務平台,讓廢棄物再利用,再經由優化製程促進產業共生。過程中能促使企業選擇再生、無毒等有善環境的材料,以實現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目標。

根據麥肯錫顧問預估,循環經濟將在2030年創造一年1.8兆歐元的經濟利益。愈來愈多全球產業龍頭也以融入循環經濟的行動,展現其企業社會責任,並發現下一個經濟機會。像全球石化業龍頭巴斯夫公司(BASF),參與歐盟的新塑膠經濟專案規劃任務,為全球塑膠轉向循環經濟描繪藍圖。荷蘭半導體設備商艾司摩爾(ASML),在設備產業以翻修重組方式,延續產品使用壽命,在產品設計上導入循環再利用思維,提升產品價值。

台灣也積極往循環經濟的路上邁進。像是全球晶圓代工產業龍頭台積電,透過不同的回收系統,對廢水清楚分類與分流,讓每一滴水的製程回收率高達90%,一滴水可使用3.5次以上,對環境更為友善。此外,鑑於台灣為全球液晶面板的生產重鎮,每年產生的廢液晶面板高達數千噸,工研院全球首創的「廢液晶面板創新處理再利用技術」,以科技力為環境求解方,將廢棄螢幕中的液晶取出,再次利用製造螢幕,以減少採購液晶及處理廢棄物的成本;玻璃回收後還可進一步製作成工業廢水吸附劑,達到資源充分利用,把沒有價值的垃圾,變身為處處是寶的資源,更開啟循環經濟的新商機。

智慧物聯加值 打造未來交通

隨著人工智慧、巨量資訊及5G資通訊科技的不斷演進,近幾年歐美智慧城市的發展思維已轉向解決城市在地問題。城市治理者運用巨量資料來治理城市,透過智慧運算科技結合相關硬體建設,還能結合企業與民間組織,將巨量資料轉變成推動城市經濟起飛的燃料,甚至改變市民生活和工作的樣貌。

例如,美國紐約、荷蘭阿姆斯特丹、丹麥哥本哈根皆在城市中建置大量感測器,有些裝在街上的路燈內,監控每條街區的環境與空氣品質;有些裝在人行道的垃圾桶,讓垃圾桶能夠智慧化進行垃圾壓縮與清運的時程分配,以降低清運的人力成本;或是透過建設感測設備、資訊共享平台的系統性創新做法,紓解交通壅塞。

智慧城市已為各國治理政策重點,在台灣更被政府視為產業的創新推動力,引導台灣產業轉型與發展。在中央及地方政府政策推動下,台灣正逐步向智慧城市的目標邁進,從北到南有許多城市被評選為「全球21大智慧城市」,顯現推動逐具成效。智慧交通是發展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工研院開發的iRoadSafe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統,可提前預測發出警示,破除視線死角防撞,已在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等多個城市進行驗證,更榮獲「創新界奧斯卡獎」美譽的2019年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此外,由工研院、資策會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感知次系統,與國內車電廠車王電子、電動巴士廠華德動能、車輛整合運動控制系統新創公司 iAuto先期合作,共同打造國內首部自主研發的電動自駕中巴,將可因應未來智慧城市高承載運量需求,這些皆是體現以資通訊技術攜手產業實現智慧路口、智慧交通的絕佳例證。

跨領域合作 迎向永續發展

城市化是未來的主要趨勢,現今城市的發展與過去傳統的城市有著相當大的差距,而伴隨智慧物聯網蓬勃發展所帶動的智慧城市,除了能創造經濟價值之外,還有助於發展環境永續,更是引領台灣下一個產業機會。

面對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合作已是趨勢,當智慧物聯帶動全球智慧城市發展時,台灣絕對是全世界最好的合作夥伴。我們已累積30多年在ICT資通訊產業發展的優勢,可以此基礎鏈結全世界跨領域專家合作,攜手資通訊業者、學校、科研機構及政府等各界能量,借力使力,運用創新的科技來驅動未來城市的發展,才能再造產業新契機,共創美好新未來,與大自然共榮共存!(文/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口述,陳泳丞紀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