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八年亮不出景氣紅燈的再思

國發會日前公布今年2月景氣,又再度逼近藍燈,這雖不代表景氣已步入衰退,但已明顯趨緩,兩年前國發會主委陳添枝預估這一波景氣有機會亮紅燈的希望,已然破滅。

國發會所發布的景氣燈號並非無中生有,而是將當月就業、股價、出口等九項指標走勢彙整成分數,分數愈高代表景氣愈熱,愈熱則亮紅燈,反之分數愈低則景氣愈冷,愈冷則亮藍燈。

以2月為例,綜合判斷分數降至17分,已抵黃藍燈下限,再減一分便跌入藍燈區,這代表情勢嚴峻。然而,這並非近期所亮的第一顆黃藍燈,自去年9月至今已出現五顆黃藍燈、一顆藍燈,換言之,這是持續性的低迷,而非意外的降溫,不可等閒視之。尤需注意的是,景氣燈號曾於去年7月改版,調降計分門檻,惟加分效果依舊不敵景氣降溫的大勢,因而亮出半年的黃藍燈,事實上,若依改版前的標準評分,2月早已跌入藍燈區了。

我們以舊版重新計分,九項指標中,工業生產、出口將各減一分,原因在於2月工業生產年增率-1.1%,已低於舊版減分門檻-1.0%,這便減了一分。而出口年增率-1.9%,同樣低於舊版門檻0.0%,這又減了一分,依舊版,2月綜合判斷分數僅15分,已然跌入藍燈區。

綜上討論可以明白,若依去年7月前的景氣燈號編製標準,近期景氣何止亮黃藍燈,早已出現多次藍燈了,而這也等於宣告第15次循環的高峰已過,此刻正邁入收縮期(contraction),這意味著本次循環亮紅燈的期待,又告落空。

我國自2011年3月~2019年2月足足有八年之久景氣沒亮過紅燈、黃紅燈,這八年亮的全是綠、藍、黃藍這些燈號,在我國前13次循環中從未有景氣擴張期間沒出現紅燈,而這八年已歷經兩次擴張期,卻連顆黃紅燈都沒亮著,這是半個世紀以來僅有的現象,相較於近期景氣直逼藍燈,是更嚴重的問題。今天亮藍燈是景氣問題,而八年未亮紅燈則是結構問題,更令人擔心。

我們在兩年前曾以「台灣多久沒亮景氣紅燈」為題呼籲政府要有積極作為,那時只有五年五個月未亮紅燈,隨後國發會主委陳添枝樂觀的表示:「過去幾次循環都是後勁不足、半途而廢的復甦,但這次不一樣,這次有機會看到紅燈。」兩年多過去,如今已八年沒亮紅燈了,即使燈號改版,放寬評分標準,景氣復甦還是後勁不足、還是半途而廢。

其實,何止景氣燈號有此警訊,40年來台灣經濟成長走勢亦是如此,1980年代平均經濟成長8.2%、1990年代仍達6.7%、2001~2010年降至4.2%,近八年(2011~2018)更降至2.5%,這恰足以說明台灣自2001年以來每況愈下,近八年景氣亮不出紅燈,理之必然也。

我們認為自2000年以來經濟成長每況愈下,與政黨輪替、內閣改組頻繁密切相關,1980~2000這20年間只出現五個行政院長,而2001~2018年卻已有15位行政院長粉墨登場了,每任院長、部長平均只當個一年半,這樣的政黨政治,內閣年年改組,部長年年換人,政策因而總是半途而廢,企業經不起這樣的動盪,投資自然有氣無力,依主計總處統計,1990年代民間投資年增率11.3%,但是2001~2010年降至1.9%、近八年也僅2.2%,投資如此停滯,經濟成長自然要走下坡,景氣亮不出紅燈,豈偶然哉?

我們認為台灣八年亮不出紅燈凸顯的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是政治魔咒抑制了經濟成長、澆息了景氣趨熱的紅燈,因此解決之道仍在於回歸政治,我們有如下三點看法:

第一、修正憲法增修條文,讓總統任期增至六年,但不得連任,如此一來總統可以不必盡做一些討好選民的事,得以致力於長期政策,台灣競爭力才有機會提升,否則每至任期最後一年,幾乎都在拚選舉,台灣經濟如何成長?

第二、內閣任期也應以法律定之,不要再讓每一年多便換一任閣揆的事發生,同時設計制度,讓政策的推動不致人亡政息,在這樣穩定的政治環境下,企業才可能放心投資,當企業樂於投資,經濟才得以打破低成長,而亮不出紅燈的魔咒也才得以解除。

第三、設計一個機制,給予文官體系獨立執行長期政策的權力,在面對大是大非之際更可以不必一切悉聽政務官的號令,如此一來,政府政策才有可預測性,同時也可避免過度政治操作而陷國家經濟於空轉。

我們認為,台灣自2000年以來經濟走疲固有五缺等原因,然究其根本仍在於政治動盪,長期以來政治人物的力量投入政務者三,致力選戰者七,念茲在茲就是執政,已不復記憶執政係追求人民的幸福。然而,一個日日掛心選戰的內閣,一位月月心懸連任的總統,經濟環境如何穩定?不能穩定,則投資從何而來?景氣紅燈何由而至?此理甚明,願朝野政治人物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