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鄉聖保祿天主堂是少見拿香拜天主融合漢文化
潘建志

牡丹鄉聖保祿天主堂有項特殊儀式,教堂內設有祭壇,以清香祭拜天主,在天主教堂中並不多見。特別的是,香爐上彩繪排灣族傳統紋飾,形成融合了西方、漢人、排灣族的宗教文化,十分特殊,這也和恆春半島的排灣族很早接觸異文化有關。
傳道涂金蘭說,教堂設祭壇已8年,樞機主機單國璽在世時,也曾親自到教堂內「祝聖」。祭拜天主時手持3柱香,一是敬天主,二是祭祖先,三是祈福人世間和平,接著再獻花、獻果。清香燃燒後裊裊上升的煙,能將祈禱轉達給天主,表達可望得救人們的敬畏,並祈求降福這片土地。
她說,天主教傳入台灣時,因應台灣人傳統慎終追遠的觀念,因此信徒也能拿香祭拜祖先,祈禱祂們的靈魂能獲得安定。牡丹鄉是排灣族部落,族人們都很重視慎終追遠,所以拿香祭拜祖先、祭拜天主並不奇怪。
恆春半島排灣族為「南排灣」,因地型關係,從海邊上岸就直接入山,所以很早就遭異族侵略,接觸漢文化及西洋文化時間,也早於中、北部排灣族,因此自身文化流失特別嚴重,也融合更多外來文化。 例如南排灣的傳統服飾不如北排灣保存完整,近年來部分部落也發展出融合其他族群的新傳統服飾。不過也因文化融合的關係,才會出現拿香拜天主,香爐繪排灣族紋飾的特殊宗教文化。